《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世界动态
和大怨,必有余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一章,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水与
万物相交,能胜万物。喻指天德善若水,德与
万物相交,则胜万物。与物相胜而不伤,说的
是,既不伤物,也不伤己。本章接着上一章,
从反面进一步阐述,如果不以柔胜刚,就会积
不善成怨的道理。
德以虚应物之形,故能无不应,无不胜,
胜万物而不伤。如果德不足,就会以形应形,
以物交物,交万物相伤而失和,就会形而不
应,伤而不胜。
两不相伤,德交归焉,归于虚,归于道,
就像两团水,互相交融那样,归于水。反之,
两物相伤,就会造成伤害,互相伤害就会在心
里留下怨恨。
怨,从心从夗。夗,身子侧卧弯曲的样
子。心里面有些事物,委屈着无法舒展,无法
开解,于是就有了怨。
和大怨,两团水相交,以德相交,自然能
交融无间,所以不可能会因为碰撞而导致互
相伤害。而两个有形者相交,必然的是互相
碰撞,碰撞的厉害了,就会造成伤害,留下怨
恨。要让怨恨和解,就相当于强行的,把两个
必然会产生碰撞的人融和在一起。
他们当初之所以不能融合,就是因为以形
应形,必会互相碰撞,碰撞后即便想和解,两
者会互相碰撞的这种以形相交的根源,并为
消失。反而会导致,越退让,越觉得心里更怨
恨。这就是和大怨,必有余怨的道理。
老子认为,唯有以德相交,才不会造成相
伤相怨。不以德相交,即便表面上和解了,两
者依然是不能和合的人。人与人之间如此,族
与族之间也是如此,国与国之间,也都是如
此。老子并不赞成,无条件的和解怨恨,无底
线的宽容敌人。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积善成德,积不善成怨。怨是因为积不善
而来,报怨以德,是以为可以用善来抵消之前
所积的不善,并认为这样就是善。这是前后矛
盾的,如果本来就善,那么就不可能积不善成
怨,如果已经有积怨了,再以不善之善而和解
怨恨,虽自鸣为善,实则是更加不善。
就好比说,一个人无端的被另一个人打了
一巴掌左脸,这个人不怒反喜,马上伸出右边
的脸,要求对方再打自己一巴掌,认为自己以
德报怨,是善人。老子认为,这是精神有问题
的人才会做出的反应,怎么可以称之为善呢?
还有一类人,喜欢自我标榜自己有宽容的
美德。被人伤害了,喜欢强迫自己宽容别人,
原谅别人,作为受害者,反而热情过度的请
求和加害者和解。老子认为,这种人病的更
厉害,只会被人加害之后,再自己加害自己一
遍。不能自胜则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
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刻意为德,其非德;刻意为善,其非善。
德无形,善无迹。无形而胜万物之有形,是以
为善。有形而与万物相伤而不胜,是以为积不
善为怨。既已不善,岂能以去此不善而自鸣为
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契字,由三部分组成,上部分右边是一把
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
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下面是一个大。用刀刻
记成书契,大字,表示契约之重。
左契是什么意思呢,《礼记·曲礼》中
说:
“献粟者执右契。”在道德经的语境中,此
处的左契,是指君王对百姓的统辖权。统治者
执左契,百姓执右契。
天道与万物,也是如此。天生万物,故天
执左契,而万物执右契。天会刻意的去责备万
物吗? 显然不会。天道对万物,无情无欲,不
亲不仁,不厚此,亦不薄彼。圣人作为天道的
人间代言人,对天下百姓,理应像天道待万物
那样,虽有天下,而不据以为有责备天下。
有道的统治者,统治百姓,而不因为自己
拥有对百姓的统辖权,而对百姓横加责备。这
便是,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
道理。
这句话,对婚恋中的人们,意义十分重
大。人们的婚姻,都是怎么破裂的呢,先有不
善,然后积不善成怨。积怨难返,于是反目成
仇。这个积不善成怨,是怎么来的呢,都是在
于,双方都喜欢“执左契而责于人”。都想处
上而不处下,处上者,又不能以德待人,反而
处处责备配偶。这样就出现了怨。
生活中,大奸大恶之人,大是大非之事,
毕竟是少数,多数都是琐碎事。婚恋关系中的
吵架,不睦,离婚,根本原因都是“自认为”
自己有理,对方无理,自己执左契,对方执右
契。另一方通常也是这么认为的,双方都觉得
自己执左契,都互相责备,于是家无宁日。执
左契而不责于人,理解了这句话,可以挽救大
多数的婚姻。
吵架多了,就会有怨气,怨气积攒多了,
就会有大怨。大怨难和,人无以复其初,一路
不睦下去,婚姻就会出现破裂。很多人觉得吵
架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天不吵架反而浑身难
受,这样的看法并不合适。在老子看来,一天
不吵架浑身难受的人,是德太薄。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好德,是以无
德。
上德不德,以虚相应,应而不藏,不争善
胜,胜而不伤;故能积善成德,积德成圣,而
为天下王。下德好德,以形相争,争而不胜,
不胜两伤,藏伤成怨。藏而不应,伤而不胜,
故积不善成怨。怨则失德,失德者失天下。
有德司契,上德之人,应对天下万物的方
法是,辅之以自然,镇之以无名之朴,万物并
作,吾以观复。此谓圣人配天之德。
无德司彻,下德之人,应对天下万物的方
法则是,认为天下应该按照自己设想的某种
方法治理,这个应该这样,那个应该那样。彻
头彻尾的,全部都是你应该怎样,你不应该怎
样,谁敢不听我的,我就烧死谁,或者让人下
地狱什么的。这叫下德好德,无德而失天。
后来孔子的很多思想,比如“道不同不相
为谋”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
些道理,根源上都来自“有德思契,无德思
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句话,也和“上善若水”一样,被人严
重曲解误读了。弄成了一种心灵鸡汤类的格言
锦句。实际上,它是对统治者而说的一句话,
居人主之位,怎么才能有配天之德。
天道无亲。天道无形无象,无欲无情,无
亲无仁。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欲,
情,仁,亲,都只是人的感知好恶。天道非人,
故无人之性。很多文化很多人,喜欢把天道人
性化,并赋之以人格,这是以人灭天。
常与善人。合于天伦,配于天德,谓之善
人,谓之有道之圣人。圣人有道,方能可取天
下,方能有天下,方能用天下,方能治天下。
本章,从反面阐述了,柔弱胜刚强,才是
圣王之道。不以柔弱胜刚强,就会无以应,无
以胜,伤以积,怨以积,乱以积,积乱成灾,
则天下亡。故曰,唯虚静柔弱是从,以道御
物,以柔弱胜刚强,方能为天下王。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